倍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7 21:09:46
倍的教学反思

倍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倍的教学反思1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难点,因为“倍”的概念虽然与学生学过的“几个几”相类似,但它涉及到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比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学生学习“倍”的困难在哪里。它需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在学习“倍”之前,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加法结构,是数量的合并于多少的比较,未曾学习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比如当出示胡萝卜与白萝卜的数量之后,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一定是“两种萝卜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萝卜比白萝卜少多少根?”等类似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对两个量或多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问题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乘法结构,而“倍”的学习正是建构乘法结构的伊始。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因此小学生学习“倍”存在困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级学生学习“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接下来,我就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修订版教材将“倍的认识”从原来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离不开“几个几”,也就是二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被搁置了几个月的时间,要重新唤起学生的记忆,所以“回顾旧知”这个环节用时比较长。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复习题,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义练习;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强调了份数和每份数;三是进行了拍手游戏,在动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复习内容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接下来在学习新知时,我选择使用书中的主题图,但摒弃了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而是直接拿白萝卜与胡萝卜进行比较,主要意图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先出示2根胡萝卜、6根白萝卜,引出3倍的概念,进而白萝卜的数量增加到8根,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后引学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白萝卜的数量有6个胡萝卜那么多呢?有10个胡萝卜那么多呢?让学生明确“有几个胡萝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几倍”。然后出示3个红萝卜,再拿白萝卜与之进行比较,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再次认识3倍、2倍、1倍。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3倍,白萝卜一样多吗?胡萝卜和红萝卜一样多吗?那为什么都可以说成白萝卜是它们的3倍呢?以此引导学生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中抓不变,更为深入地揭示现象的本质,实现了一次对“倍”认识上的飞跃。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倍的教学反思2

首先想感谢,感谢带给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在针对某些看法时有些老师不但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如果说这两次课例活动中我还有些许的进步,那么我想,这是与每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密不可分的。以下是综合一些老师的建议、结合我自己的认识、想法,总结出在本次课例活动中出现的或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老师应及时、恰当的给予评价。但这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这些表面的,不深入的词语上。老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刘东旭读完古诗后,我问学生他读的有没有感情?而这个问题首先就使学生的回答限制在了“有”或“没有”这两个范围之中,无形之中使得学生很难再有创造性地对刘东旭进行评价。并且学生还会有一种潜意识的认为:老师让我来评价其他同学那我就只说出他不好的地方。所以李莹评价时就只抓住了刘东旭不足的方面来进行。这样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有一种挫败感,使学生丧失一定的信心。而这样一来,就使“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这一环节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应以肯定为主,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另外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同时,老师也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根据自身的良好示范性作用来有效的影响学生。记得在我之前几次讲公开课时,便有老师给我提出这方面的不足,但下去之后并没有专门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这两次在下面备课时,针对有些预设的问题也设计了一些评价言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我之前设计的那些针对性很强的评价言语又显得格格不入了。由此也使我更进一步的想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其实都来自于课下各方面知识、多方面技能综合的基础。因此,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多层面知识储备也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而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看了教学实录以后,和办公室的老师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感觉整节课下来,老师说的话远远多于学生说的话。可是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后又有了疑问:针对学生的背景情况(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理解能力以及素质底蕴较差),如果老师不说这些话学生能否理解文本、深入文本?或者说,可以运用哪些更为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较为全面。在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请教更多的老师来帮助解答,此外自己也应该更加全面、深入地来思考这一问题。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其实我也有同感。反应快、思维敏捷、认真思考的学生反复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一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教师或是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后仔细想了想认为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平时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很好地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可能很多情况下是老师代替学生或是一些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代替了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形成一种惰性,没有养成积极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时没有周全的顾及到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这一因素。因而这一原因也有可能造成“提问冷场”。并不是学生听得不认真、不专心,也不是学生懒于动脑、不愿思考,而是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无从下口,不知该怎样去回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在一次次的不足中积累经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提升自我。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快速成长。这是我的深切感受,也是我的坚定决心。

倍的教学反思3

倍,是小学阶段一 ……此处隐藏8740个字……. (1)6×6=36(岁) (2)(36-1)÷(6-1)=7

9. (1)8×6=48(颗) 减少54-48=6(颗) (2)54÷6=9(颗) 增加9-8=1(颗)

10*. 1分钟后1×2=2(个) 2分钟后2×2=4(个) 3分钟后4×2=8(个) 8÷1=8

11*. (5+3)×2+3=19(个)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学得比较扎实。

倍的教学反思14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蝴蝶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从学生喜爱小动物入手,例题出现颜色艳丽的蝴蝶,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还创设带小朋友游动物园的故事情节,通过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动物造型吸引学生,让学生根据动物图,用“倍”说一句话,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反映数学实用性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把握机会,就能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倍的教学反思15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游戏展开,请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这样情况,你想说什么?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男生有3个2,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首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画图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这里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线段图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倍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